中新社北京7月23日电 题:两岸青年正以自己的眼和心认识彼此
中新社记者 容海升
15日抵台参访的大陆师生一行,本周末返程。此行于参与交流的两岸青年,皆是新奇而亲切的愉快历程。面对面交流之下,所谓台湾青年世代“天然独”的个别人判断、大陆师生团是“统战团”的别有用心言论,无法让年轻人轻信。他们正用自己的眼和心认识彼此。
应马英九文教基金会邀请,来自大陆5所高校的37名师生参与了此次交流回访之旅。一路行程中,许多参观、交流活动让两岸青年感知到彼此共通的历史传承与审美意趣。大陆师生参访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台湾高校,感受到两岸共同传承一脉中华文化;一些高校中的瓦顶建筑古色古香,何其熟悉。两岸青年以民乐合奏《沧海一声笑》《花好月圆》,美好旋律淌出时,最打动人的,是深知你我都解曲中意的默契。
面对面交往互动中,两岸年轻人也展现出别无二致的青春热情,尤其在体育交流中无间相融。大陆乒乓球选手丁宁在球技切磋时“圈粉”观赛学生,更有其台湾球迷赶来“追星”;原不熟悉棒球的大陆学生,在棒球场看台上很快融入“台式应援”,打加油棒助威味全龙队。座谈之时,两岸青年更聊到对创新科技的共同追求,欲互相了解彼此研究方向。无论娱乐、运动中的“打成一片”,还是畅聊抱负时的理想碰撞,都说明心与心的距离并不遥远。
近些年,岛内绿营媒体、名嘴对大陆“吃不起茶叶蛋”等信口胡诌,民进党当局“去中国化”的教育宣传,力图扭曲台湾青年对中国历史与大陆现状的认知、制造两岸间误解与敌意。这曾令一些观察者对两岸青年世代间的交往与认同感到担忧。
但互联网时代的两岸青年并非偏听轻信之辈。他们要以自己的眼睛、自己的智慧,去看两岸、谋未来。即便在近年民进党当局阻挠及疫情影响下,两岸青年交流也未间断,尤其许多台青勇于来到大陆求学、工作、逐梦,他们亦是两岸青年交流的桥梁与纽带。
短短9天,大陆学子看到了中华文脉仍在台湾延续,也感受到台湾同龄人的热情与抱负;两岸青年在交流中了解对岸发展境况,交换彼此对前途机遇的理解。他们正以自己的眼和心认识彼此,也将以自己的智慧,为未来做出负责任的选择。(完) 【编辑:孙静波】
中新网重庆7月23日电 (梁钦卿)22日,第十二届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在重庆开幕。本次会议期间,7名两院院士与全国各地消化外科领域的专家们共聚一堂,探讨行业创新理念和前沿技术,为提高诊疗水平共谋良策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华医学会会长赵玉沛在开幕式上介绍,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“胆道外科之父”黄志强于1999年创立,历时22年,已成功举办十一届。历届会议汇聚学术思想,启迪创新思维,培育青年人才,见证也助力中国消化外科的高速发展。
“我国新发肝癌占全球50%以上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表示,肝癌是我国发病率第四位、死亡率第二位的癌种,早期诊断是影响肝癌患者长期生存关键因素。他认为,未来,肝癌精准防诊治要运用整合组学分析探索肝癌诊断、预后预测和治疗新靶点,探寻多组学肝癌分子分型与各种治疗的关系,联合用药(靶向、免疫治疗、局部治疗)也值得探索。“实现肝癌精准治疗的道路虽漫长,但是前景光明。”他说。
肝胆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,一旦发现大多已是中晚期,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在国际上首创“精准外科”新理念,大大提升肝胆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。
7月22日,第十二届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在重庆开幕。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进行学术交流。活动主办方供图
董家鸿表示,精准外科已成为国际广泛应用的外科学新理念和新范式,显著提升了现代外科水平和众多复杂疑难疾病外科治疗效果。他认为,确定性是精准外科的基石,如何面对和处理风险是外科医生无法回避的问题。面对一台手术,医者要系统识别手术前、中、后期可能影响安全和康复的风险因素,分析风险因素发生与严重程度,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,采用适当手术方法、技术设备避免高风险发生。
会议期间,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、陈肇隆、蒋建新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,也围绕外科创新理念、前沿技术、行业标准、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等领域,进行了学术交流。
为更好实现胃肠外科安全、高效、微创多目标优化,推动精准胃肠外科范式的普及与应用,由董家鸿院士牵头,依托《中华消化外科杂志》编辑委员会,携手全国专家同道组建全国胃肠外科专家团,搭建“精准胃肠外科万里行”学术交流平台。
7月22日,第十二届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在重庆开幕。本次会议期间,“精准胃肠外科万里行”学术交流平台正式启动。活动主办方供图
该平台在本次会议期间正式启动,未来将致力于瞄准胃肠外科前沿领域,以精准规范为理念核心,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,开展创新合作,培育青年人才,推进我国胃肠外科高质量发展进程。(完)